培養情緒力
不耐學業壓力、愛情挫敗、同儕訕笑…...,
這些原因常出現在各種自傷或傷人的社會新聞裡。
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,
已是很多父母重視的能力。
一方面,請父母停止再用「我是為你好」,
強勢主導小孩的一切,
一方面可以在生活中示範,
教他們正向思考,並且寬容的等待。
即便帶孩子從做家事,
也能練習好個性+自我照顧的能力+助人能力+嘗到被人需要的喜悅。
文.林玉珮
2007/04 康健雜誌 101期
培養挫折忍耐力
我家小孩不是草莓族!
有些小孩常把「想放棄」放在嘴上,令大人憂慮心肝寶貝變成草莓族不耐挫敗,那怎麼得了?!
從古至今,愈挫愈勇,幾乎是每一個偉大或成功人士身上可以發現的共同特質。在面對未來多變、競爭高壓的社會,挫折忍受力對個人追求理想成就或幸福生活更加重要。
在台北國語實小一場「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」的講座,大約200個座位的活動中心幾乎被家長坐滿。這樣的踴躍出席狀況,過去只有在教育名家大師如 洪蘭 教授等主講才有如此盛況。其實,不只在學校,現在只要類此題目訂出來,即便講者並非名師,也能吸引許多聽眾。
「現在父母非常關心要怎麼教養出經得起挫折的孩子,」國語實小校長陳綠萍指出現代父母學,最熱門的新章節。
無條件的愛是挫折忍受力的根基
在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裡,愛砍人頭的紅心皇后命令愛麗絲跑快一點,愛麗絲抱怨這樣沒有什麼用,皇后卻說,「這是為了跟上別人必須有的速度」。
在《侏儒妖怪》裡,只要磨坊主人的女兒做到了貪心國王的要求,把一屋子的稻桿紡成金線後,國王就把她帶到另一間更大、裝滿更多稻桿的房間,要求她紡出更多的金線。
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,親子關係對培養孩子的專長以及挫折忍受力極為重要。當父母擔心自己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不夠的同時,也要檢視自己對子女的要求是不是就像「紅心皇后」「貪心國王」一樣?
公視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,近八成的受訪國小學童覺得生活有壓力,而壓力來源前二名是「功課」、「父母期望」。本期《康健》也調查到相似的心聲,受訪孩子在回答「希望爸媽怎麼對待你?」,二個就有一個希望「不要拿我和別人比」,三個就有一個希望「不要總是要求我考高分」。(見64頁)
天下父母應該都是愛孩子的,然而當孩子不符合父母的夢想與期待時,親職的考驗就來了。
「你愛的是眼前活生生的孩子,還是自己心目中的孩子?或者說,你是愛你自己?」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進一步指出親子關係最根本的問題──父母是否接納小孩的本性,給予無條件的愛?
什麼是無條件的愛?親職諮商輔導已有20年經驗的廖碧英的答案很簡單,「不管孩子是什麼做了什麼,還是你的至愛」。無條件的愛,可以提供孩子安全感、信任感,但並不表示放牛吃草,也不是同意孩子為所欲為。
那父母究竟要如何做到接納孩子的本性?許多專家建議,「接受親職教育」。
「如果父母對兒童發展認識清楚,就不會給一個錯誤期待,」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生吳佑佑指出。她還記得女兒在一歲多時,看到書上的恐龍很喜歡,吵著爸爸去買恐龍回來,怎麼也聽不進爸爸對恐龍不存在的解釋。她於是告訴孩子,「我們走到街上,如果有看到恐龍,我們就把它買下來,」女兒破涕為笑。
「在那時如果要強調正確的價值,那就卡住了,」吳佑佑事後回想,父母要幫孩子「過關」,需要學習了解兒童的發展,用童心帶領孩子。
愈挫愈勇需要正面思考
根據觀察,當遇到挫敗時,通常人會有兩種類型的反應,一種人把重心放在最後的表現或結果上,並歸因是「自己不好」或「都是別人或環境的錯」,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、放棄,也比較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,也就是傾向負面思考。
另一種人則把重心放在找出其他的解決方法,或如何加以改進,比較能把失敗或錯誤當做讓自己可以學習的機會,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,也就是傾向正面思考。
13歲完成環島單車之旅、現在唸國三的盧蘇士就是正面思考型的孩子。有一次學校數學考試,題目很難很多,大家幾乎三分之一的題目沒寫完;考試結束,很多同學忍不住哭出來,但盧蘇士卻覺得沒什麼好哭的,他安慰同學說:「考不好表示我們還有很多學習的機會。」
影響孩子成為負面思考還是正向思考,與父母如何對孩子的成就做出反應有關。一般父母很樂意讚美孩子的成功,但當孩子失敗時,父母容易陷入指責批評。
盧蘇士的父親、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認為,正向積極的態度,是可以由父母親在生活中示範及聯結給孩子。就像當小孩手上的氣球飛了,是去責罵孩子「叫你抓好,你不抓好,你看現在飛走了!」,還是帶孩子欣賞這種失去,「你看它在天上飛得很快、很自由。」盧蘇偉建議父母,帶領孩子用比較愉悅欣賞的心情看待人生的每一片刻與每一種遭遇。
其實,「孩子挫敗時他自己會比我們更難過」,知名作家小野(華視總經理李遠)認為父母若能這麼想,就比較不會對孩子囉唆、責備。
吳佑佑提醒父母,「過程比成就更值得關注」,找出孩子在過程展現出來值得讚美的地方,「優勢教育」會比「缺陷教育」更能建立信心、培養挫折復原力。例如,她曾諮商輔導過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功課很差,行為很皮,在學校不受歡迎,但他每天還願意上學;吳佑佑讚許這個孩子「你很勇敢,可以忍受別人的責罵嘲弄」。現在,這個孩子順利考上某家技術學院。
成功經驗增加孩子的AQ(逆境商數)
「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兩個經驗很重要,一是愛與被愛的經驗,另一是成功的經驗,」盧蘇偉進一步釐清,所謂成功的經驗並不是去拿到獎牌,而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,有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、肯定、鼓勵和賞賜。
盧蘇偉從小體弱多病,小學進啟智班。父母全然接納,不只給他愛,也給他成功的經驗。例如當他考試得10分,父母不是看到失去的90分,而是欣喜他打破鴨蛋的那10分。「一個孩子能得到父母的賞賜和信賴,其實他不再需要用什麼東西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了,」盧蘇偉由衷體悟。
正面思考與成功經驗兩者會有相互正向加強。一項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,從美國大都會人壽選出一千多名員工做為觀察對象;結果發現,正面思考的員工其業務業績,比負面思考者高出近九成,而負面思考者的離職率是正面思考者的三倍。
寬容的等待
當父母擔心孩子變成「草莓族」時,也許應該反省、調整自己不要變成「草莓製造機」。尤其是有些父母過度介入、保護過度,唯恐孩子犯錯或跌跤。
但「愈是像『東方不敗』的孩子,愈容易一敗塗地,」親職教育作家游乾桂觀察。他認為父母要學習放手,容許、鼓勵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迴旋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旋律,或許過程會有高亢與低盪,但「如果孩子找到自己興趣的、熱愛的一方天地,又何必擔心他會一蹶不起?」
曾任教小學的作家凌拂說,做為老師,她很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學生,然而,當自己成為這樣學生的家長時,就感受到父母會有多焦慮。
她的侄子不想屈服在學校的髮禁,決定寒假插班考進其他沒有髮禁的學校,萬一考不上就不再讀高中,改途做工。他說,「我不相信去做工,就不能過完我這一生」。這樣的決定嚇壞大人,大家一再勸阻,孩子很不平,「你們大人很奇怪,一面告訴我快樂成長就好,但我在這個學校就是不快樂,為什麼又不讓我離開?」
凌彿曾將「寬容的等待」這句話送給無數的父母,現在是她去實踐的時候了。她告訴侄子,「我支持你的決定,而且這一路上會有我的陪伴」。結果在過程中,她真的看到了姪子對自己決定的認真與負責,就連姪子的父親私下也表示佩服孩子的勇氣與思維。
能夠接受挫敗,就能繼續向前
「愛因斯坦小學時的成績不及格;愛迪生在找到適合做燈泡的鎢絲之前,至少已經試過9000種燈絲;華德.迪士尼在創立迪士尼樂園之前,曾經破產五次。如果能夠坦然接受挫敗,我們就可以繼續冒險、學習,同時以既振奮又滿足的態度勇往直前。」1990年美國加州「提升自尊心、個人責任及社會責任特別小組」提出的研究報告這麼指出。
看別人的故事覺得理所當然,但類似的事情若降臨自己身上,能否仍堅持「無條件愛他、接受他的挫敗、支持他」,而拋棄世俗的異樣眼光與價值,的確考驗著捨不得孩子摔跤的父母。
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,無疑地,將會是父母送給孩子創造人生的最佳資產。
留言列表